興化:水里“撈出來”的古城,何以興盛千年?
這是一座活了千年的倔強古城,水多地少,因而學會無中生有,向水而生。這是一座商賈云集的通達之城,十水匯聚,因而通江達海,四海揚名。這是一座深藏不露的寶藏之城,富而重教,文風昌明。吳風楚韻,興盛教化。
這,就是興化。
身處洼地 頭頂懸河
興化,位于江蘇省中部,長江三角洲北翼,江淮平原東端。這里經(jīng)由水路,南接長江,北迎淮河,東至黃海,西抵京杭大運河。東西南北,連通江河湖海,形成江蘇中部城市群的水運樞紐。但這里平均海拔只有1.5米,是江蘇省最低的“鍋底洼地”,平均海拔20多米的京杭大運河,是隨時威脅興化的頭頂“懸河”。
水多地少,向水而生,這是興化先民必須面對的生存挑戰(zhàn)。興化人用了千百年尋找到的答案,如今就隱藏在興化古城中。從垛田鄉(xiāng)到垛田鎮(zhèn),到今天的垛田街道,都帶“垛”字,“垛”是興化古城生長發(fā)展的關(guān)鍵前提。
將沉積在河底的淤泥撈起鋪在田上,這種堆高河泥的方式就是“垛”,由此堆積出來的田地便是“垛田”。
用這種撈泥培土的方法,倔強的興化人生生從一片澤國中堆出六萬多畝田塊。
南宋時期,興化人在垛田的原理之中,找到了建城的方法,他們挖取河土,在古城北側(cè)筑起高臺和一圈城墻,興化古城由此誕生。
這是一座從“水里撈起來”的古城。和許多四四方方的古城不同,興化的古城墻不是橫平豎直的,而是“非圓非方,凹凸不一”。興化是“聯(lián)絡(luò)附近垛田,合而為城”,城墻的走向自然依垛塊向外突出,因形就勢、依水而行。
早茶一頓“撐”一天
傳統(tǒng)興化早茶講究的是“一茶三點四分面”。所謂“一茶”即一份茶頭——多為燙干絲或煮干絲,海碗裝盛,還要配上火腿、雞絲、竹筍、河蝦等多樣輔料,堪稱清淡版小火鍋。
三點之中,必備的蟹黃包個個巴掌大小,同樣分量驚人,最后就著茶水,還要吃上一大碗二兩半以上的陽春面,才算這頓早餐有個完美收官。
興化早茶分量超大的特點,與緊鄰水路密不可分。在水運發(fā)達的明清時期,興化聚集著大量的碼頭工人,自然需要量大管 飽。而另一些食客,是往來跑船的船工、商賈,吃完早茶后上路,下一次停靠就不知何時了,所以一定要盡量吃飽,最好吃一頓能管一天。
興化水網(wǎng)密集,南連長江,北至淮河,因而打通了深入西部腹地的經(jīng)濟通道;西接京杭大運河,得以連通南北市場。四通八達的水網(wǎng)交通,讓興化成為江淮地區(qū)重要的貨物集散地之一。
水道通達是“馬路”
水,開拓了興化人的視野。水,也將一代代興化人帶到新的世界。
與大多數(shù)以陸路交通為主的古城不同,興化古城建在水網(wǎng)之上,水道就是它的“馬路”。經(jīng)北水關(guān)流淌而入的北市河,與貫通東西的東西市河,是古城兩條“主干道”。古城的街巷、房舍也沿河鋪展,呈現(xiàn)出“夾市河以居”的景象。水對古城布局的影響留存至今,也給這座城帶來了繁榮商貿(mào)與人間煙火。
坐落在東門歷史文化街區(qū)的上池齋藥店,傳承三百多年,至今經(jīng)營未斷。上池齋從開店之初就保持多產(chǎn)地供貨的傳統(tǒng),最大的依靠,還是興化的發(fā)達水路。
借由水路,上池齋能夠從上海、蘇州,甚至到云、貴、川、東北等地購買藥材。而從建筑內(nèi)飾上,也能窺見水路連通世界帶來的痕跡。1929年,上池齋第五代主人在店堂近200平方米地面上,通鋪進口彩色釉面幾何地磚,以進口青花釉面方磚裝飾主次三個柜臺,還用德國方格鏡面拼出一堵鏡墻。
靠水而生的興化漁民,有一套秘而不外傳的絕技——“捕魚十八幫”,其中有網(wǎng)、鉤、罩、罱、籠、籪等二十多種漁具和近百種捕魚技巧。
今天,中國最大的河蟹交易市場在興化。全國每售出十只河蟹,就有一只來自這里。賣蟹,興化人是專業(yè)的,直到今天,興化人還遵循著無蟹不成席的傳統(tǒng)。
“天羅地網(wǎng)”和水磨石里的財富密碼
興化古城北門外,坐落著一處標志性典當建筑群——萬興大典。
擁有兩百多年歷史的萬興大典,不僅內(nèi)藏古城商貿(mào)繁盛的密碼,而且在這里還能看到古代防盜的民間智慧。
外來人想闖入這里,起碼要過四道關(guān)卡。第一關(guān)就是高達十幾米的馬頭墻。
即便成功越過,到了院內(nèi),屋檐下還有拉扯細密的金屬絲線,鋪滿整個天井。這就是俗稱的“地網(wǎng)”。如若不從庭院闖進,選擇揭瓦入室,就會面臨瓦片下的玄機。瓦片下的椽子上釘了網(wǎng)狀的篾條,這些篾條經(jīng)過了專門的防潮防蛀處理,就是俗稱的“天羅”。
若能越過“天羅地網(wǎng)”進入室內(nèi)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這才落入真正的陷阱。萬興大典是一個回廊結(jié)構(gòu),走馬樓將外部看起來獨立的樓宇用通道相連,遇緊急情況,連通的門道可隨時關(guān)閉,闖入賊人也就成了甕中之鱉。
整個建筑窗門林立,別無二致,陌生人闖入極易在視覺上混淆,再加上明室與暗室嵌套、大室與小室交錯,宛如一座迷宮,有效增強了防盜效果。層層精心設(shè)計,意味著彼時萬興大典生意的興隆。
在興化城大戶人家的百年老宅里,大門兩側(cè)壘砌的水磨磚數(shù)量是財富的標志。水磨磚越多,意味著家庭越富有。
水磨磚價格高,成本高, 每塊水磨磚都要花上數(shù)小時添水打磨,直到六面光、八角齊。
在當?shù)?,這種工藝以兩磚間不能插針為標準。價格不菲的水磨磚,盡顯興化人的低調(diào)精致。
文化坐標四牌樓和歸去來兮鄭板橋
與眾多古城不同,興化古城的中心不是用來報時的鐘鼓樓,而是一座雙層重檐、八角飛翹的興化文化紀念碑——四牌樓。
它始建于明代,距今有400多年歷史,四牌樓上層層疊疊懸掛著47塊匾額。這些匾額,用來紀念興化自宋以來,跨越近千年的名人先賢。
二百多年前,有一位興化人懷著人文感悟回到故鄉(xiāng),他就是寫出“一枝一葉總關(guān)情”的鄭板橋。據(jù)說,鄭板橋的名字來源于興化東門外一座古板橋。名字中印著家鄉(xiāng),故鄉(xiāng)的召喚也綿延他的一生。
板橋生長于斯,自小苦讀,直到48歲謀得官職。相比為步入仕途付出的日子,他在外的宦海沉浮卻不長。僅十多年后,鄭板橋便辭官回鄉(xiāng),從此寄情山水詩畫。興化,成為鄭板橋生命的歸屬。
鄭板橋畢生敬重為生活奔走的普通人,才能寫下“凡吾畫蘭畫竹畫石,用以慰天下之勞人,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”。他的淡泊名利,來自這片水鄉(xiāng)的浸潤,也讓生長在商賈云集之地的興化人,意識到生命真正的追求在何處。
如今,雖身為縣級城市,興化已經(jīng)走出了30名中國作家協(xié)會會員,有4人5次獲魯迅文學獎,還有1人獲茅盾文學獎。
興化離不開水,水塑造了這里的自然地貌,也成就了這里的人文底色,與水共舞,向水而生。
觀一城文脈
知古今春秋
1月3日,央視綜合頻道(CCTV-1)18:20檔,《文脈春秋》邀您一起走進“吳風楚韻,興盛教化”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——興化。
責任編輯:張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