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國學者在良渚感悟文明魅力
新華社杭州11月27日電 題:多國學者在良渚感悟文明魅力
新華社記者朱涵、鄭可意、于艾岑
栽培稻、成套農用工具、灌溉系統(tǒng)……走進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博物院,英國杜倫大學考古學者羅賓·科寧哈姆頻頻用相機記錄所見,不放過任何感興趣的細節(jié)。
盡管這是科寧哈姆首次來到中國,但在遙遠的英國課堂上,“良渚”是他所教授的世界文明課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。
“回去后,我可以把良渚的實物圖片展示給學生們。”科寧哈姆指向他最感興趣的展品——一把石鐮。石器整體呈黑褐色,器身扁平如戈形,單面弧刃,是5000年前中國長江下游先民用于收割的農具。石鐮的出現(xiàn)具有劃時代意義,使水稻收割實現(xiàn)量產。
“之前,我只在書上見過它。今天終于目睹,真的很有意思。”科寧哈姆說。
第二屆“良渚論壇”日前在杭州舉行。300余名考古學家、作家、音樂家等中外嘉賓從60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來此,探訪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,追尋歷史古跡,感悟文明魅力。
行走在展廳中,學者們發(fā)現(xiàn),良渚古代技術發(fā)展和傳播的脈絡貫穿整個空間。當傳統(tǒng)文物結合大型油畫、數字多媒體、3D打印、AR技術進行展示,早期文明的特征“零距離”浮現(xiàn)在人們眼前。參觀者由此能夠身臨其境地體驗良渚古城的歷史盛況。
詳情請見:http://www.news.cn/politics/20241128/cc13433760c04f20921f1232a274a80b/c.html
責任編輯:臧一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