漂泊多年終回家 56件文物講述“萬里歸途”
日前,意大利查獲并返還的56件中國文物藝術品正式回歸祖國的懷抱。據(jù)專家介紹,該批文物藝術品主要應為中國甘肅、青海、陜西等地區(qū)的出土文物,大部分屬于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,具有較高的歷史、藝術和科學價值。為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(fā)展提供直接物質數(shù)據(jù)。
如果文物會說話,會如何給我們講述它們的過往?身上的歲月痕跡,又能否揭開它們的身世之謎?這批文物保存情況如何?具有怎樣的價值?流失文物返還工作歷來困難重重,此次中意雙方如何開展的合作?今天就讓我們走進《一問到底》,共同尋找答案。
這批文物在外“漂泊”多年 保存狀況如何?
記者從國家文物局了解到,56件文物大部分屬于馬家窯文化,但分屬于三種不同類型,分別是馬家窯類型、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。這56件珍貴文物在外漂泊多年終于回家,當家長的最迫切想知道的就是“自家孩子”在外過得好不好,那么這批流失文物保存狀況如何?如果保存得不好怎么辦?目前,專家已經(jīng)對這批文物進行了初步檢測,對其保存情況和可能的病害情況開展了科學分析。
詳情點擊:https://news.jschina.com.cn/gn/202411/t20241124_s67426ebde4b0a9f2187bf713.shtml
責任編輯:蔣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