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一院首次開展下咽部ESD進一步拓寬該術式治療范圍
金山網訊 在內鏡下剝離下咽部早期腫瘤,不僅可以減少傳統(tǒng)外科手術可能引發(fā)的多種后遺癥,術后恢復周期也有效縮短。日前,市第一人民醫(yī)院消化內科創(chuàng)新手術形式,首次通過內鏡下黏膜剝離術(ESD),為70歲的周大爺(化名)治療下咽部腫瘤。此次手術的成功開展,也讓ESD的治療范圍得到進一步拓寬。
今年3月初,周大爺在市一院復查胃腸鏡時,發(fā)現(xiàn)咽部高級別上皮內瘤變——一種屬于癌前病變的疾病。當看到一紙診斷,周大爺心中五味雜陳,因為,這是他近兩年來,第二次通過胃腸鏡揪出與癌有關的疾病。2022年,同樣是在市一院,同樣是經消化內科主任姚俊“火眼金睛”,發(fā)現(xiàn)了乙狀結腸癌、胃黏膜病變及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,由于及時接受了ESD治療,延緩了病變進一步惡化。
此次復查發(fā)現(xiàn)的下咽部問題,在臨床上發(fā)病率并不高,按照傳統(tǒng)治療方式,多以外科手術為主,但是這種手術方式對患者的吞咽、發(fā)聲、味覺功能影響很大??紤]到老人符合黏膜內腫瘤、無淋巴結轉移等ESD指征,從患者角度出發(fā),姚俊想到,是否可以通過黏膜微創(chuàng)的ESD進行治療。
ESD是一種通過胃鏡或腸鏡,經特殊手術器械進行的腫瘤切除術,以往主要應用于切除胃、腸道、食管等部位的黏膜層、黏膜下層的腫瘤,以及這些部位的較大扁平息肉。由于手術器械通過人體自然腔道進入實施手術操作,患者術后一般恢復較快。
但是,咽部手術操作空間相對較小,上寬下窄,類似漏斗狀,周圍還有環(huán)狀軟骨等重要組織,一旦操作“差之毫厘”,將引起喉頭水腫等多種嚴重并發(fā)癥。加之國內外關于下咽部ESD的文獻并不多,也就意味著可供姚俊參考的手術成功經驗也相當有限。雖然如此,但近些年來,市一院消化內科每年七八百例的ESD手術量,讓姚俊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手術經驗。在通過與耳鼻咽喉頭頸科、普外科多學科會診后,他更加堅定了這次ESD在新領域的應用的信心。
在與周大爺及其家屬溝通手術方式并獲得同意后,由姚俊主刀,為老人實施了咽部ESD治療,術后病理為下咽原位癌。術后第一天,周大爺就能進食,且未出現(xiàn)聲音嘶啞等并發(fā)癥,目前已康復出院。(楊泠 唐悅之 朱研)
責任編輯:龔逍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