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院專家提醒: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,關注一下淋巴瘤
上個月,實習同學小陳到鎮(zhèn)江一院血液科輪轉,在科里待了兩三天,他突然憂心忡忡的問副主任醫(yī)師冷加燕:老師,最近幾天我發(fā)現(xiàn)右側頜下有一個腫大的淋巴結,按上去還有點痛,我會不會也像咱科里的患者一樣得了淋巴瘤啊。
摸到淋巴結會是不祥之兆嗎
冷加燕醫(yī)生沖他笑了笑,安慰他道:別緊張,我先幫你摸一摸。果然,在小陳的右下頜摸到一枚蠶豆大小的腫大淋巴結。冷醫(yī)生又詢問他最近有沒有頭頸部的炎癥,原來兩周前他曾有右側下面的智齒發(fā)炎,后來智齒不痛了,他的頸部開始不舒服了,這才發(fā)現(xiàn)右側下頜頸部淋巴結腫了。
冷加燕認為小陳這應該是個單純的淋巴結炎,于是建議他查了血常規(guī)、C反應蛋白和淋巴結B超。結果提示中性粒細胞比例和C反應蛋白都升高,符合淋巴結炎的表現(xiàn)。分析他的病情,考慮是前幾天智齒發(fā)炎導致的局部淋巴結炎癥。建議他口服頭孢菌素一周后再復查。
果然一周后小陳興高采烈的跑到冷醫(yī)生面前,跟她說:老師,我的淋巴結腫塊消失了,這下我不用擔心了。
冷醫(yī)生拍了拍他肩:看看吧,叫你不要自己嚇自己的吧!
雖然只是虛驚一場,但是說到淋巴瘤還真是個讓人不省心的主,今年4月15日-21日是第29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,蹭一波熱度咱們今天就來聊聊淋巴瘤,它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疾病呢?
淋巴瘤這個家伙原來是個“叛軍”
要想知道這個問題,我們得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淋巴結。
淋巴結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,遍布全身,“深入淺出”,淺的就在皮下,主要位于耳后、頸部、腋窩和腹股溝等部位,一般不容易摸到,但是如有腫大癥狀就能輕易發(fā)現(xiàn)。深的藏在胸腔腹腔內(nèi),不僅摸不到,即使它腫了也要影像學檢查才能發(fā)現(xiàn)。
淋巴結一般是圓形或橢圓形的,直徑多在半公分以內(nèi),它們可以產(chǎn)生淋巴細胞。對外,淋巴細胞抵御外來細菌、病毒,對內(nèi),它可清掃壞死衰老的細胞,是我們?nèi)梭w的健康衛(wèi)士。而淋巴瘤,卻是淋巴系統(tǒng)受到內(nèi)在或外在因素刺激后,本該生產(chǎn)的淋巴細胞變成了癌細胞。這些癌細胞也就是我們免疫系統(tǒng)的“叛軍”,并且憑借一張“熟臉”可以隨著淋巴系統(tǒng)自由通行,四處破壞。
淋巴結腫大不一定是淋巴瘤
由于淋巴組織遍布全身,長在不同部位的淋巴瘤,所表現(xiàn)出來的癥狀也不一樣,真可謂是千變?nèi)f化。淋巴結腫大不一定是淋巴瘤,還有以下原因會導致淋巴結腫大——
首先是感染性疾病,尤其是在兒童,絕大部分是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急慢性炎癥,如細菌、病毒、立克次體等引起如急性蜂窩織炎、化膿性扁桃體炎、牙齦炎、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、恙蟲病等。這些炎癥所引起的腫大淋巴結,質地柔軟,表面光滑,無粘連,常伴有紅腫熱痛癥狀。其次,結核桿菌感染也會引起淋巴結腫大。表現(xiàn)為多發(fā)性,質地硬,互相粘連,常伴有低熱。最后是惡性腫瘤。包括血液系統(tǒng)腫瘤和其他惡性腫的淋巴結轉移。
一院血液科主任、主任醫(yī)師錢軍提醒:淋巴瘤相關的淋巴結腫大一般質地硬,活動度差,呈無痛性進行性增大,出現(xiàn)類似情況我們就要提高警惕了。如果淋巴結腫大的同時,再出現(xiàn)如下全身性癥狀那就不要猶豫,趕緊就醫(yī)。
全身性癥狀主要包括發(fā)熱、盜汗、體重下降。發(fā)熱,它是指不明原因的反復發(fā)熱,連續(xù)3天以上,且無發(fā)生感染。盜汗是指入睡后的出汗,而且是大汗淋漓,汗?jié)袼隆sw重下降是指在正常飲食、體力勞動沒有增加的情況下,體重下降超過10%。
一旦發(fā)現(xiàn)上述淋巴瘤相關跡象,應盡早去血液科就診。
別怕,這些手段都能制服它
當高度懷疑淋巴瘤時,血液和骨髓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比如B超、CT,尤其是PET-CT就很有必要,它對于分期、評估療效及預后非常重要。如果還不放心,可以選取較大的淋巴結活檢,畢竟病理學檢查才是診斷淋巴瘤的金標準。
淋巴瘤的治療多以綜合治療為主,其中化療是淋巴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。
不同類型的淋巴瘤的治療策略不完全相同。醫(yī)生會按淋巴瘤的細胞起源、分型、分期、惡性程度、治療靶點的不同,選擇化療、放療、生物治療、手術、造血干細胞移植等多種綜合治療手段。(亦圓)
責任編輯:殷蘭友